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租房常识

新华社报道:合肥公租房-让“夹心层”不再闹心

发布时间:2017年4月7 浏览次数:838
高房价下,新就业大学生、外来务工人员等“夹心层”阶段性住房问题日益凸显。同时,一些地方公租房闲置严重备受诟病。针对这一供求不匹配难题,合肥在公租房建设与管理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

  减负、便民、上班近

  “上班近了,环境干净了,最重要的是,每个月能省下来不少钱。”住在合肥出口加工区公租房小区的崧贸科技公司总务部主管谢维福说,之前他在外租房,每月房租700元,后来搬入公租房,每天上下班路上时间从20多分钟缩短到5分钟,房租才200多元。

  记者在该公租房小区内看到,小区内有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租住的2人间公寓,也有蓝领工人租住的8人间公寓。理发店、超市、餐馆、电信服务等日常生活所需配套设施和服务应有尽有。

  据该公租房小区物业负责人李宁介绍,目前小区已有36家企业的员工入住。出口加工区公租房小区有4364套房间,可容纳20000人,已经入住12000人。虽然已经与物业公司签订了租房协议,但一些企业年后还未全部开工,目前职工还未完全入住。

  出口加工区公租房是合肥市最大的公租房小区之一。据合肥市房产局住房保障处谢华友处长介绍,安徽省2008年以来下达给合肥市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计划累计27.58万套,实际开工建设32.52万套,其中公共租赁住房(含廉租房)11.93万套。

  组合拳激活多元主体积极性

  作为安徽省外来人口规模最大、增速最快的城市,合肥近年来通过发挥财政杠杆作用,打好“奖、免、补”组合拳,激活多元主体投资建设保障房,并围绕产业发展,以企业需求拟定公租房建设计划,确保公租房需求有求必应、略有盈余。

  在资金支持、土地供应、税费减免、补偿安置等方面,合肥对保障房建设予以倾斜。“所有保障房建设免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对政府及开发区管委会投资建设的公租房,市级财政在中央和省专项资金补助基础上,每平方米补足至1000元。”合肥市房产局副局长宣圣进说,“企业自建每平方米可省去300元左右税费,有的企业因此减免一两千万元。”

  针对一些地方公租房资源闲置问题突出,合肥紧扣产业发展,按需求拟定公租房计划。“合肥每年定期调研企业对公租房的需求,将需求作为公租房项目建多少、建哪里、如何建的判断标准,公租房建设与产业发展相得益彰。”宣圣进介绍,2010年至今,各开发区结合产城一体建设公租房近7万套,占公租房建设总量的61%。

  透明分配服人

  在分配及后续管理环节,合肥推行分配制度透明化、失信惩戒制度化等机制,让公租房成为政府服务弱势群体、温暖民心的招牌项目。

  合肥整合房产、民政、户籍、社保等信息资源,发挥社居、街道等基层力量,通过在街道社区召开民主评议会、签订申请承诺书、申请审核摇号分配全公示和黑名单等诚信制度,让群众参与审核审批,让群众监督诚信惩戒,让群众全过程了解项目建设进展和分配运行。据谢华友介绍,目前,合肥城镇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已实现应保尽保,并将保障范围扩大到新就业无房职工、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以及支农、支医等群体。

  与此同时,合肥房产部门委托专业化公司对保障房小区实行市场化日常管理服务,建立保障房小区管理档案和住户档案“两本账”,对转租、转借等违规行为加强监督和管理,并落实和推行年度审核、定期回访、动态管理、不定期巡查、举报投诉等制度。针对那些不符合条件的家庭,合肥强化租赁合同管理,以民事要约方式加以清退,拒不退出的则按司法程序予以收回,做到“有进有出”。

  “基层在审核申请人信息时,部门之间的信息梗阻往往会影响工作效率。”合肥经开区房地产管理中心副主任黄冶秋说,要加快推进家庭财产信息联网工作,实现“一键通”。信息共享机制建立健全后,审核效率将会大幅提高,能更好地发挥保障房服务民生的作用。